作者:王资博(上海体育大学教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近年来,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从实践来看,目前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不少图书馆已经在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将文化资源数字化,并通过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提供给用户,满足用户对于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和基础服务的改善,不久前,《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2023—2024)》发布,成为国内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这份报告选取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三大类作为评价对象,从网站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网络社会影响力、网络学术影响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从地区、院校类型、图书馆类别等维度共产生了12个排行榜,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了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现状。对这份评价报告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出不同图书馆在网络影响力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图书馆提高自身的网络影响力提供可行的方法和借鉴,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提供在线信息和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图书馆云服务打破时空限制
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是图书馆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与服务对用户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根据《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2023—2024)》的评价模型,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组成要素,从媒介上主要涉及四个部分:一是网站影响力,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在网络上展示自身形象和提供服务的窗口,官网与第三方网站的宣传与展示都会影响用户体验和形象传递;二是新媒体影响力,随着数字网络化的持续发展,新媒体平台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网络宣传、资源与服务的提供,能够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提高图书馆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三是网络社会影响力,图书馆在履行社会职能,传播信息和知识资源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社会公众产生影响与贡献,图书馆资源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大小;四是网络学术影响力,图书馆本身具有学术研究的职能,图书馆在在线学术平台和数据库中的期刊发文量、被引量都会体现在网络学术影响力上。
基于这些评价要素,网民普遍评价较高的图书馆排在了榜单前列,它们的成功经验也更具体,为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的图书馆奋起直追补短板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在报告聚焦的三类研究对象中,作为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图书馆受众覆盖面最为广泛,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获取知识、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推动社会的智力发展和文化进步。
纵观“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三十强”榜单,位居前列的图书馆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又在很多方面保持高质量运转,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特色和共性构成了“明星”图书馆的数字化经验。
在网络影响力方面,排在榜单第一名的国家图书馆在此项的得分为100分。过去不少人因时空限制而无法获得国家图书馆的海量馆藏资源,如今图书馆服务走到线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国家图书馆新版官方网站正式上线,突出“全”“捷”“新”,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点击进入网页,登录账号,既可检索古籍资源、文献等数字资源,又能在线阅读,真正做到了“让读者随时随地拥有一座资料库”。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在保障资源便捷高效访问的基础上,新版网站读者云门户还开通了自有版权音视频资源库免登录访问,降低了资源访问门槛,缩短了读者到资源的距离。
在新媒体影响力方面,排在榜单第四名的杭州图书馆在此项得到了满分。去年10月,杭州图书馆“一键借阅”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前不久,杭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荣获第七届“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打开杭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杭图悦读”栏能看到“杭图微阅读”“‘一键借阅’指南”等,既能享受线上阅读,又能实现线上一键借阅。杭州图书馆通过打造“一键借阅”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一体化平台,打通线上线下资源,“云”集市区14家公共图书馆,形成了“线上借书”“书店借书”“数字阅读”三大服务场景,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手机下单,图书快递到家”等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新模式。
在网络社会影响力方面,上海图书馆更显突出。图书馆资源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大小。早在2019年,上海图书馆就设立了“中国网络文学专藏库”。上海图书馆馆藏实力雄厚,丰富性、珍稀性、独特性等特点构筑了其馆藏的鲜明个性。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专藏库的设立,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献,体现出上图文献资源建设的包容性,代表着其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再次提升。上海图书馆将丰富的馆藏资源搬上云端,以丰富性收获读者好评。
而在网络学术影响力方面,榜单前列的图书馆均有亮眼表现。“探索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是新时代图书馆的使命责任,“明星”图书馆的数字化经验将有效引领各级各类图书馆着力提高自身网络影响力。
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的差距与弥合
如果仅把眼光停留在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榜单的Top10乃至Top30,发现一些迄今为止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并不是难事。但如果从更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之间,其网络影响力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或者说,图书馆在现实中存在的资源和影响力的差距,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在某种程度上平移到了线上。
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图书馆通常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比较积极,提供数字化的馆藏资源、在线检索系统、数字图书馆等服务更专业。而一些较为偏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资源和资金的限制,在馆藏资源方面通常比较有限,同时在数字化和技术应用方面相对滞后,限制了用户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图书馆服务的便利性。
提高图书馆的网络影响力,优化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这需要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与便捷化。同时,加强对口支援、东部与中西部合作等,推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共享,有效弥合地区间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方面的差距。比如,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开始实施“文献共享借阅计划”,让好书在全国“转起来”,为图书找到真正需要它的读者。如今,“文献共享借阅计划”逐渐向全国图书借阅云平台发展,这正是图书馆线上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表现。
当然,各级各类图书馆还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特色彰显高质量。大阅读时代,数字化便捷式阅读与共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服务流程,重建自己与公众更便捷、更有黏性的链接,这种新式链接的基础便是数字化。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用户界面的改进、搜索引擎的优化等着力提升用户体验,还要在差异化、个性化线上服务方面做文章——不仅要让读者随身拥有一座数据库,还要让读者切实感受到读书便利。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