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李岩松校长(右)在松江校区图书馆“国别区域研究专架阅览区”接受蔡迎春常务副馆长的采访
蔡馆长:李校长您好!首先借此机会,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在多个全校会议上都曾提出学校“家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您认为图书馆在摸清学校家底、讲好上外故事上需要着力做哪些工作?
李校长:我们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大学,70多年办学历程,学校可以说见证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在历代上外人的努力下,学校外语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文教经管法”多学科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而且,学校办学过程中还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国内外同行等等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一代又一代上外师生员工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在各行各业的上外校友,都对学校有着各种各样的真情实感。我们作为上外人,上外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上外的故事有哪些,上外的今天和明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必须由我们来回答,而且要回答好。
我们回顾历史,上海外国语大学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几易其名后,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确实既有艰辛、又有收获,几代上外人在这里耕耘,留下的上外故事也非常引人入胜。我们要将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保留好,将上外的创业精神和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代代传承好,上外的这份“家底”就要由我们做好整理、不断挖掘,这对上外前辈们是一种致敬,对上外后学们更是一种财富。
在上外,图书馆与大学的校史几乎一样长,也是白手起家。从2000册中文、俄文图书到今天的近130万中外图书馆藏,这里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可以说,图书馆本身就是学校的“家底”,特别是图书馆的空间和资源,其发展状态是衡量一所高校发展状态的缩影。图书馆的老师们为了学校发展,面向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最适合上外发展的学习氛围,一直兢兢业业,讲奉献,谋发展,求创新。我作为校长,也曾多次到图书馆调研,总觉得从学校层面,还要为图书馆的空间和资源考虑得更加周全,将最好的空间和资源倾斜到图书馆,这也是大学要坚持去做的,是实实在在地为全校师生谋福利。同时,图书馆的老师们也要帮助学校在理清“家底”方面出谋划策,特别是70多年来保存下来的馆藏资源,20多年的电子化日常管理数据,如何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整理和呈现上外图书馆从初建至今的馆藏发展,多年来上外师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实际上都是可以充分做深、做实的课题。希望我们图书馆的老师们能多走出去,看看在摸清学校家底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学校是如何做这方面工作的。
面向馆内空间和多语资源的“家底”开展研究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面向学校“多语种+”发展战略,提供最新学科多语资源,以及适应于跨学科研究的数字方法和工具,培养具有全球话语的卓越人才,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点。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于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形式的数据服务,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型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通过图书馆的数字学术馆员团队,为学校各学科的科研提供专业支撑,将成为大学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关键点。目前,学校正在校级层面打造数字学术团队,图书馆也专门引进了相关人才,启动“多语数字学术中心”建设,并且在二期改造中首创了“数字人文实验室”,目的就是研究运用数字人文相关理论和技术,与学校既有学科紧密合作,营造沉浸式数字教培和体验环境,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支撑和数据资源服务。我们要牢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是高等教育中的“国家队”,有些开创性的工作要尽可能“当仁不让”,我们今天多想着工作上的创新,大胆闯大胆试,后来者就更容易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突破、再创新,这也是我们将“家底”做厚实的一种方法。
蔡馆长:近几年图书馆空间的变化一直为上外师生、校友和来访嘉宾们所关注,您也全程指导并倾注了大量精力,也很想听您谈谈对下一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建议。
李校长:图书馆馆舍是学校最核心的建筑,代表着学校的知识、学问和学术氛围。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图书馆学习中心、文化中心、数字中心和学术中心建设,使图书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资源建设能够更为有效地支撑师生需求,使图书馆成为大学提高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2 李岩松校长(左二)和姜锋书记(右二)听取任树怀(原馆长)介绍一期改造方案
近几年的图书馆空间改造工作,图书馆的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我多次参加现场办公会,印象非常深刻。在2016年制定松江校区图书馆改造方案时,图书馆多渠道征集了师生的需求、建议和期望。同时学校各部门也给予高度关注和配合,从图书馆提出申请到2018年11月确定实施,我和姜锋书记以及其他校领导曾多次到图文中心大楼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落实改造任务。2019年暑假,我们终于完成了松江校区图书馆一期改造的重要任务,改造后的“国别区域研究专架阅览区”成了图书馆里人气最旺的学习空间,图书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了上外建校70周年庆典。今年暑期,我们又进行了图书馆二期空间改造工程,全新打造一个集阅读学习、文化展示与数字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融合空间,目前进展也是非常顺利的,学校上上下下都充满期待。在今年教师节前后,图书馆还高效承接了新的“教师研习空间”策划与管理工作,为全校教师做了一件实事,得到的反馈也非常好,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很需要这样的空间。
图3 李岩松校长(右二)调研松江校区图书馆二期空间改造情况
未来上外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路,是“一体化通透”,在设计时特别要重视结构一体化,提倡轻装修,利用家具和书架的设计感,以及重点图书的配套营造学习氛围,在一些区域还可以用具有上外人精神与风采的书籍或老物件,相得益彰中体现上外图书馆的历史积淀。一体化也体现在从设计、施工到采购等工程实施过程的一体化,一定不能因为这些技术问题延误工期。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上外师生,图书馆空间是大家最经常来的地方,是学习和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场景,也是上外校园文化带的枢纽,一定要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同学和老师们使用图书馆空间。在这个方面,只能依靠大家群策群力,将因为空间改造而带来的读者使用上的不便降到最低。
对于未来进一步推进两校区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改造,我们还要着力解决当前阅览座位数量不足的问题,增加学生急需和期待的多种功能空间,优化目前的学习空间布局,使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及面貌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功能完备、环境温馨,集空间、资源与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型学习环境,从而支持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协作式学习及卓越发展。同时,图书馆还一定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校的阅读与学习环境,形成鲜明的上外特色,真正能够使图书馆空间“活”起来,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上发挥作用。在第三期以至未来的图书馆空间改造过程中,我们还要通盘考虑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作等方式,构建协作式研究共享空间,提供新媒体创作和软硬件创新工具及设施。其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及合作创新能力,增强师生间跨界合作与创新体验,支持研究生与导师及科研人员的跨学科跨领域学术交流,支持师生的协作式科研及协同创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图书馆作为全校的公共服务机构,也要坚持以“跨、通、融”为核心,在协同创新上找到适合的方法和路径,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语言的数字学术资源与服务平台,打通制约协同创新的堵点,最终实现融合创新的目标。
蔡馆长: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我也刚到咱们图书馆时间不长,特别想听听李校长您对此工作的建议,您认为图书馆下一步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馆藏资源建设上应该如何找准定位?
李校长: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这是我们学校经过70余年发展,在目前阶段整个学校的发展大方向。为提升全球话语能力,培养“多语种+”卓越人才,正在全面推进建设“多语种+”卓越人才的孵化培育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创新策源地、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关键供给地、全球话语能力建设的战略支撑地、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引领地。
图4 李岩松校长(中)到松江校区图书馆实地调研
与综合国力的发展程度和全球化时代要求相一致,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对相关学术资源的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社科院系统、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外字头”大学,在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率先发力,探索与区域国别研究规律相适应的馆藏资源建设,也成为相应大学或社科院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中心任务。
与国家、社会、企业等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建设的众多智库不同,现代大学由于其具备的基本职能,更加关注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此,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要服从区域国别研究本身的学科属性与学科特质。对于区域国别研究本身而言,首先,既然称之为“研究”(Studies),那么其首先是一项强调学术性的工作,虽然研究内容有方方面面,但绝非泛泛而谈;其次,区域国别研究因其研究本身的广度,必然带来“大而全”和“少而精”的研究张力,这需要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布局,既有经验是首先取得“单项突破”;第三,区域国别研究与“资政”的天然结合,使得其对时效性资讯有持续需求,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又必须强调“育人”,这在研究资料层面上又要求有所积累。基于区域国别研究本身的特征,推导出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馆藏资源建设首先要强调学术性;二是建设过程中注重着力在某些单项上取得突破;三是着眼学校层面的学科布局进行分层次的可持续建设。尤其是在相关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基本的馆藏资源建设既属责无旁贷,又是工作内容上的非传统业务,需要专业化思考才能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的学术性体现。面向区域国别研究馆藏的资源建设,不能认为其单纯是外语文献或对象国文献的收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首先是研究对象国和对象区域语种资料的收集,但同时也要注重对非语言对象国的外文文献和本国文献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就难易程度来说,甚至可以先从本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文献开展收集,再根据这些研究所引用的外文文献进行文献追踪。看起来,这是一种反向的学术研究,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再研究,但进行此项工作强调图书馆馆员自身具有学术能力——至少具备识别有价值的区域国别研究文献的能力。在馆员自身学术能力所未及之处,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脑”的支持和介入,一方面对学科馆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与专业研究人员建立紧密联系。
第二,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的“单项突破”。结合欧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经验,区域国别研究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需求并不完全一致。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所强调的“学术研究”,在文献资源保障方面越到高级阶段,越强调资料的“深度”,以“学科”为中心;而区域国别研究所需文献在“时效性、专题性、针对性、分级和内容多面向上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在一开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大而全”的,寻求“单项突破”是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最为现实的实现路径。例如,结合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选题方向及其子课题,对标课题任务及其周期建设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针对既有研究比较缺乏的区域或国别,率先在同行业中取得馆藏资源建设上的领先地位等等,都是比较可操作的馆藏资源建设路径。
第三,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的分层与可持续性建设。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开展各项工作最终要回到“育人”这个中心,如何与区域国别研究“资政”的特征相结合,需要一定的设计和分层。目前,不少高校将区域国别研究的“育人”部分设置在研究生层面展开,与这一特点相结合,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从一开始就需要订立较高标准,可适当引导进入区域国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学生参与区域国别研究馆藏资源建设。对于专业研究人员,则应在充分调研其需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的馆藏资源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保障,同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提出所需资源清单。在机构层面上,图书馆与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校内共建机制。这样的分层与可持续建设,从图书馆角度看属于强调“久久为功”,假以时日,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馆藏资源特色才会得以真正体现。
蔡馆长:近年来,学校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和校内调配等方式,支持图书馆建立学术科研团队,进一步向智慧型学术图书馆迈进,这个举措在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想知道李校长是如何看待上外图书馆科研团队建设的?
李校长:确实,为图书馆配置学术科研团队是近几年学校人才队伍工作中比较突出的一块,特别是以引进“志远学者”和支持图书馆立项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等方式,强化高校图书馆业务中的科研属性,我感觉这两年这支科研队伍也开始发挥出明显的作用。
引进人才,这与胡礼忠馆长、任树怀馆长等图书馆老馆长的慧眼识人密不可分,他们对上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倾尽心力,经常在校内各个层面做工作。包括近两年的图书馆班子配备,在学校层面也确实经过了几上几下,充分考虑了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实际,也是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上外图书馆事业更上一层楼,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也为上外各学科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我要特别说一说图书馆立项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事,根据学校科研处的介绍,自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创设以来,还从来没有非院系、科研机构的校内二级单位申报这样的科研创新团队。这一次图书馆牵头,跨院系申报,而且能够立项成功,对很多二级单位实际上是一个触动。一方面,近几年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老师们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投入越来越有保障,获得感强了;另一方面,作为校内职能部门,大家也越来越发现科学研究能够有效的触发工作创新,特别是在高校环境里,墨守成规会越来越跟不上学校整体发展的步伐。我们是想方设法营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能在图书馆工作中见到这些新的变化,我确实很欣慰。我曾到访过不少海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内的地位很高,我们上外作为国内最为国际化的高校之一,在这个方面还是要向这些学校学习。前面讲到图书馆空间和资源是大学的珍贵家底,在图书馆工作的老师们也是学校宝贵的师资,衷心希望学校图书馆科研团队的发展越来越好。
蔡馆长: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方案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大讨论,让上外人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对“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李校长的期待和建议是?
李校长:目前,学校整体的“十四五”规划方案几经讨论修订已经成稿,并报教育部审批。“十四五”规划讨论期间,学校层面对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图书馆同仁们的工作思路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提出,以图书馆馆舍的二期、三期改造为重点,扎实推进校园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学习空间;发挥图书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等机构的第二课堂育人和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图书文献资源的采购与配置,继续推进多语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电子资源整合平台,实现纸质书与电子书的统一检索,推进图书资源深度聚合,提升全网域资源发现与获取能力;推出高水平数字人文及数字学术服务,为师生开展各类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这都是已经正式写入学校整体“十四五”规划方案的条目,体现了全校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当然,也希望图书馆能够认真落实好,无论是在资源、空间,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为全校师生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支娟)
Copyright 2009-2023 北京书尚公司
商务合作:010-82486276
招聘咨询:010-82488511
传真:010-82486530
邮箱:hsj19830130@163.com
邮编:100080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金隅嘉华大厦C座610-1)
备案号:京ICP证000000号